是的,从那首《画》开始,就喜欢上了古诗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然后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题目是《锄禾》。接下来,从五言到七言,从绝句到律诗,从唐诗到宋词,一路地背诵下来、喜欢下来。
中学的时候,整篇地背诵《劝学》《师说》《岳阳楼记》,背诵《木兰诗》《涉江》《阿房宫赋》,朗朗的书声,是我们的青春在拔节。那些字正腔圆、横平竖直的汉字,那些舍身报国、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文化精华、成了我们血液的一部分、骨骼的一部分。
那时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些豪气干云的唐诗宋词,那些彪炳史册的往圣先贤,无不激励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寒窗苦读。大学读的英文系,但对汉语依然痴迷,而且固执地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灵秀典雅,意蕴悠长,博大精深。
走进社会,慢慢冷却了“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少年自负,才忽然发现课本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另一群人。那些课本里有的,没有的,好的,不好的,都一起涌现。让我们意气风发,怒发冲冠,摩拳擦掌,无可奈何。有“一将无能”,也有“秀才遇到兵”,有刹那繁华,也有一地鸡毛。
我们就在岁月的长河里起起伏伏,与命运争执纠缠:托着老人,抱着孩子,一手工作,一手生活。直到有一天,猛然发现雪花爬上额头,“儿女忽成行”,那些个当年的小不点都长得和我们一样高了!新的一代人长起来了!
风疏雨骤,气喘吁吁,风尘仆仆。不觉中,竟然已到中年的渡口,这人生,走了一小半了!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感慨过后,慢慢地一个念头从心底升起,这样的时候,不正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阶段吗?温饱已不足虑,孩子也不是小时候需要天天照顾,老人们还能自理。相较于前二十年,没有了少年自负,相较于后二十年,体力精力也都好。青壮年,不正是社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年龄段,做这些事情不是正好吗?
有境界自成高格。即使我们没有冲破天际的才气,没有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的际遇,但,洗尽铅华仍从容。我们依然可以初心不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才发现,那些少年背过的诗词,一直未曾走远。它们早已是我们灵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在我们中年的路旁,给予警醒,不忘初心。
人到中年,莫言万事休;人到中年,依旧可以拍马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