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中国美术馆展厅,一幅幅风格独特、洋溢着浓烈中国气息又色彩浓郁的油画令人流连忘返。线的浓淡、刚柔、粗细、疏密勾连组合,色的冷暖、深浅、厚薄、虚实不断变化,使画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这就是李秀实在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中呈现的60年油画“面貌”。展览分为“60年经典”“黑龙江金秋”“墨骨油画”三个部分,展出李秀实代表作品《万里长江横渡》《春到兴安岭》《疾风》《山月随人归》等160余幅。
李秀实早期的作品,以现实题材人物画居多,他以朴实的感情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英雄人物和领袖形象。1959年,读大学三年级的李秀实根据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意创作了《万里长江横渡》,作品一改昔日“高”“大”“全”的描绘领袖形象的模式,而是以宽广构图的大场景展现领袖高瞻远瞩的词意与宽阔博大的胸襟。逆光中富于表现力的温暖的银灰色调,平远深厚的天空中的几朵祥云,波涛汹涌的江河,一起构成了宽阔博大、朝气蓬勃的艺术格调。毛泽东站在船头,举目远视辽阔的江面,安详的风度和伟大的气魄,形象而生动。直穿大桥的火车、对岸的新城市,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大场景的取景,阳光下冷暖色的对比,赋予了画面深邃的意境,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61年,大学毕业的李秀实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美协任创作员。“富有神奇魅力的林区风光立刻吸引了我”,谈及此,李秀实兴奋地说,“那亮丽多姿的林中小溪,十月金秋色彩斑斓的原始森林,欢快地扶摇直上的冉冉烟柱,夕阳下殷红松软的雪坡、雪窝……大自然的朴实无华震撼着我。”李秀实开始背着画箱,不断跋涉于大、小兴安岭,用“巴掌大”画幅描写兴安岭的林海雪原、嫩江两岸的黑土沃野。
李秀实以粗犷、浓郁、深沉的手法,表现着泛着泥土气息的白山黑水,从山海关古长城的破晓,到祖国北部边陲的白夜,从一望无垠的沃野、郁郁葱葱的大森林,到斑斓的黑龙江秋色、苍茫的兴安岭雪原,他用深沉、浓重的色块,创造出一个刚劲、厚重、壮美的广阔天地,纵横驰骋,不断前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评价他的作品:“真正的艺术,是用心和生命创造的。一幅好的风景作品,总是境与意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融汇。李秀实的许多风景画,都不是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或拼凑剪贴,是融合了感情与个性创造的‘第二自然’,是北方大自然美的提炼与升华。”
作为董希文的学生,李秀实传承了老师的创新精神:创作第一幅打破常规以逆光和着睡衣表现领袖形象的作品,第一批通过新中国官方出售到美国的中国油画作品,成功策划和主办我国第一个全国性风景油画专题展,年逾花甲,又独自开始研究墨骨油画,再一次选择了一个人的艰辛之路……
对于墨骨油画,李秀实解释说:“‘墨骨油画’不是一个艺术流派,而是要寻求中西审美趣味的融合点,探索一种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语言。”他表示,墨骨油画是在力求掌握油画特性基础上,以中国绘画理论为魂,借用中国画“六法”之“骨法用笔”,以线造型,通过勾、勒、皴、擦、点的书写笔意,再结合西方传统的油画技法及印象派等近、现代的色彩表现手段,描绘出既洋溢着浓烈中国气息又散发出西方现代色彩的艺术作品。
李秀实的绘画创作得益于恩师董希文的启发,同时,作品的面貌有鲜明的个性。《京华遗韵》系列研究性作品就很有代表性,吸收了印象派的技法,但在气氛上与印象派拉开了距离,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画面整体构成上,李秀实将散点透视同焦点透视混为一体,以乱中求律的处理方式,获得画面的相对协调,增强画面的含蓄厚重;在色彩处理上,打破固有色同条件色的自身规律,视画面的表现需要而在两者间做有序的加减,以充分发挥油画色彩的表现魅力;在形体处理上,打破传统油画的严格素描规律,在色块交错中,经常用即兴之笔,使墨线主宰统领画面,也消融了以面造型的戒律。他机智地借鉴文人画笔墨的随意性和因势利导地利用偶然性效果,以获取更多的表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