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927年6月在颐和园投河自尽,他的遗体入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向他告别,陈寅恪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这是一个古礼,他一这样做,很多学生痛哭失声。在这个场合,陈寅恪的这个行为是带有仪式性的,这一礼中蕴含的高度的庄严,震撼了在场所有人。这是我拜访一位当时的国学研究院学生,他直接和我讲述的。他说:“我们当时不敢说话,陈寅恪先生的这个举动,令全场一下痛哭。 ”我以为这个痛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一种哀痛,礼的核心是敬,是庄严的礼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敬。
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生活,礼应该占有重要位置,礼对他人是敬,对自身是自尊。近年来国人对礼的认识是不足的,在应该守礼的场合往往随意性很大。礼是一种规矩和限制,它会把人缩小,守礼的人表现在身体行动上,就是缩小自己,比如走在街上不会大摇大摆,不会影响别人的行走空间,不守礼的人会无限扩大自己。
传统文化观念中有很多价值已经不适合当代,我一直在思考,有哪些价值应该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比如孝,如果不了解它的核心价值,很多传统论述中对孝的阐释,在当代就行不通,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孝的核心是什么,是敬,只有敬是永恒的,内心的庄严是永恒的,对老人的敬、对父母的敬,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这个精神价值在,我们对父母就可以达到孝。比如传统文化中形容夫妻“举案齐眉” ,似乎也不适用于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现在人们谈得更多的是爱,但是爱具有不稳定性,其实举案齐眉的核心也是敬,只有爱和敬结合,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秀品格、可敬之处,才能相互体谅、彼此包容,家庭关系才能稳固。
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什么是尤为重要的,找到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永恒的基本价值继承下来,对当代社会的建构、文化的建构才是有益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近日由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办的第14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发表了如上观点。本报记者怡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