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为心之艺术因心而交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5-24 10:40:11
核心提示: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1957年由法国文化和通讯部设立,用于表彰全世界在文学与艺术领域享有盛誉,或对弘扬法国与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绩和杰出贡献的法国人及外国人,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冯远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发展的文化使者。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近日代表法国政府在大使馆授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顾山在授勋仪式上高度评价了冯远取得的艺术成就,特别提到他在法国的艺术经历,以及他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1957年由法国文化和通讯部设立,用于表彰全世界在文学与艺术领域享有盛誉,或对弘扬法国与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绩和杰出贡献的法国人及外国人,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作为著名画家,冯远坚持不懈地从事艺术实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佳作,同时他多次参加、组织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文艺界的认可与好评。日前,本报记者就在推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何看待荣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话题对冯远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您荣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获奖的心情?

  ●冯远:能够荣获这个奖,既感意外又觉荣幸,这是法国政府和艺术界同行对我的一种肯定。我很清楚,我所承载的是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方面是我自身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果,二是,我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国和法国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国度,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友谊却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并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此次获奖将更促使我今后继续为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记者: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据说您跟法国艺术的一次邂逅非常具有传奇性,甚至改变了您一生的命运?

  ●冯远:中国人相信凡事皆有缘,我和法国确实有缘分。1978年春夏之交,我从东北去上海为单位集体参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打前站。那次展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来华的法国艺术藏品展。在展厅见到来自法国的经典原作,让我大开眼界。正是在此次展览上,我见到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任伯宏先生,是他介绍我认识了当天也来观看展览的方增先先生。

  方增先先生非常谦和,寒暄中握了握我的手说:“欢迎有时间到家里坐坐。 ”他是名震海内的人物画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而初学美术的我非常渴望得到名家的指点,于是带着自己的速写和习作上门求教。方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后,觉得很不错,建议我考学,又鼓励我直接考他的研究生。当时正是恢复高考后各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招生,且初试已结束,对于上研究生,我想都不敢想。但方老师勉励我说,你回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试着向学校推荐一下。之后,在他和美院的多方支持和努力下,我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初试,并参加了复试。当年12月,我接到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入读研究生,才有了后来从事美术教学、创作、研究的故事。

  可以说,是“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给我带来了一个机遇,让我有幸结识了导师,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记者: 19世纪末到20世纪,法国是欧洲甚至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中国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都有曾经在法国从事艺术学习、研究、创作生活的经历。您如何评价法国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冯远: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前辈们都有旅法留学的经历,作为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不光早年在欧洲学习油画,在晚年更是将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林风眠将印象派色彩跟中国宣纸彩墨结合,而吴冠中则是把法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中国水墨画结合得十分成功,对当代中国的艺术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经过在法国的学习研究,将欧洲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带回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从多个侧面展示了您在中国画传承与发展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探索,其中有些作品是您在法国学习、交流期间创作的。在法国学习的这段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冯远: 1998年我第一次到法国,当时中国多所美术学院在巴黎艺术城建立了第一批中国艺术家工作室,每3个月派遣一批教师过去学习、交流,工作室为中国艺术家了解欧洲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我了解法国及欧洲艺术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先后去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及印象派画家的主要博物馆,看得非常仔细,之后又去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将整个欧洲的大博物馆几乎都看了一遍,特别是集中观摩了一批经典艺术;同时我也结识了一批法国艺术家和生活在法国的华裔艺术家。

  在法国期间,我把参观、学习的感受心得融入创作中,集中完成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吸收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现代绘画的理念,在表现形式方面跟传统中国绘画也具有一定差异。3个月的学习结束时,我在巴黎艺术城举办了旅法艺术作品展,很多法国艺术家、旅法华裔艺术家参加。法国同行看了我的抽象水墨和人物画后,觉得中国的艺术家受过系统的训练,基本功非常扎实,形式语言不光葆有东方的独特性,也善于吸收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技法,从而对中国水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 3个月的时间非常短暂,因为工作使然,我没有像前辈们那样有一个完整的留学经历,但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一路走来,我在熟练掌握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的同时,在艺术创作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方面,甚至于在吸收西洋的绘画精华方面,我觉得比前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大概是法国同行给予我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我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迎来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激荡的时代,在互相尊重、学习、欣赏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为艺术家相互吸收,融入各自的艺术创作中,丰富彼此的艺术风格。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受益者,我的艺术创作实践也是因了这段旅法经历而有所改变。

  ○记者: 2004年,您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与法国奥赛博物馆合作将“法国印象派绘画”接到北京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其参观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展览的盛况?

  ●冯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两国领导人、文化使者和艺术家共同推动的,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中法文化年活动在当年取得了广泛影响。作为法国文化的重头戏——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2004年10月开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自法国印象派艺术诞生以来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印象派艺术家作品最为齐全的一次来华展览,也是中国艺术家翘首企盼的艺术展览,在北京产生了空前反响。

  印象派绘画既是欧洲传统艺术风格的发展,又是写实主义视觉艺术创新实验的延伸,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绘画发展的极致。法国印象派代表性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同行和观众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但却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其真颜。我一直想把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介绍给中国观众。法国方面对此非常支持,专门指派法国奥赛博物馆跟我们合作,共同实施该计划。

  奥赛博物馆在这次展览中为我们提供了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和塞尚等印象派代表性艺术家的51幅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呈现印象派绘画的萌发状态、其后的发展以及它所形成的学派价值和学术成果。作为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们仍然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与观念的核心审美理念,却同时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视觉感受,试图建立起某种不同于古典主义、学院主义艺术的视觉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概括。

  这次展览为中国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使我们得以深化对蕴涵在作品之中的技巧、风格、天才创造及其理念的理解和激赏,并增进了中法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但中国观众实在太踊跃了,全国各地观众和相邻国家的同行蜂拥而至,前来观展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但如果观众太多,人的呼吸、湿度等都会对画作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我们不得不实施限流的办法,进行预约排队参观,后来不仅延长了10天展览时间,而且专门开放了夜场。短短一个月时间,看展人数达到了39万人次,创造了中国美术馆的参观人数纪录。

  ○记者:多年来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今日中国艺术周”“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等活动都融入了您的大量心血,您的作品《世纪智者》 《母与子》等作品也在不同时间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在您看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什么?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努力?

  ●冯远: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文化是心灵的桥梁。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在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今日中国艺术周”以中国文联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共同承办的方式,通过精心策划、组织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到境外展演交流的形式,以创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手法展现当今中国文化艺术对5000年中华文华的传承,对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展现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以及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成果。而“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则是邀请了200位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画家参与创作,全部以中国画形式完成创作,是中国美术历史上难得的一次高规格的对外美术交流展。作品分别以192个国家的标志性文化象征物,如建筑、风光、民俗风情、国花、国鸟为主题,再加上联合国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筑等有关内容,以不同风格和形式予以表达。

  文艺创作是人类最为深层、神秘感受的表达方式,因此,它超越于时空界限和文化差异之上。真正的艺术始终是人类情感、思想和信仰层面上的一种活泼生动且不断被赋予新意的表述形式。就文化而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而通过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示,是让文化贴近人心,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加深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径。

  有时候不需要翻译,通过一幅图画,通过一个曼妙的舞姿、一段悦耳的旋律,直接就可以感受到相互之间对美的理解。只有当人与人的心更加贴近和理解的时候,文化的传播才是最为有效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逐渐演化为文化的角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国家的文艺事业,打造不同艺术门类的“国家形象” ,以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始终将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中国文化正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着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现着当代中国开放、发展、进步的崭新面貌,更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感知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本文标题: 冯远:为心之艺术因心而交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72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