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现象,在官员尤其是高官贪腐案中,多数是家庭式或家族式腐败,还有山西官场的塌方式腐败和很多举家移民后的裸官现象等,都是一个官员的背后有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集体。在一系列发生在校园里的残害同学甚至下毒事件、遍布城乡上演的现代真人版《墙头记》,以及不少农村的老人明明有儿女却得不到赡养,都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极不和谐之音。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是什么让这些官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让他们的家庭也滑向了犯罪的深渊?是什么让这些老人辛苦带大儿女却晚年老无所依?是什么让这些花朵们自相残害甚至亲手弑亲?在我看来,无不与败坏的“家风”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家风”建设摆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议程上来。回望历史,古代很多家庭出现了众多的忠臣良将,如著名的杨家将、岳家军,这些家庭,无一不是整个家族心系社稷、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良好的“家风”典范,所以,在加强社会建设的同时倡导“家风”建设,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良好“家风”呢?
我想可以先从一副对联说起。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反映了这户人家的道德理想。在古代流传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说这是我们传统“家风”建设的标识。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我们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等,随处可见优良“家风”的传承,从《孔子家语》到《曾子家训》,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都可以看到优良“家风”是怎样塑造了一代代的国之栋梁。
古人云,“积德之家,必无灾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贫富贵贱”等,成为传诵久远的名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亲属子女也严加管束,那种激励、震撼人心的清廉之举和高风亮节,成为“家风”、家教的楷模,更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文化,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形成的传统、规范和习俗,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家风”能从小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如何进行良好“家风”建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每家有每家的规矩,每家有每家的传统,“家风”各不相同,但优良“家风”都有个共同点,即中华优秀的道德观念,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让“家风”和家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找到对应点,使“家”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一座桥梁。因此,各级各类媒体要积极助推这座正能量桥梁的铺设,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如,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将传统孝道、敬业、勤俭、励志的故事改编成孩子们爱看的短片短剧,也可将当代社会中活生生的道德楷模改编成生动的小故事,替代那些戏说、恶搞、庸俗的节目。在不同的升学考试中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试题的比例。只有全民动员,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在家长自觉带动中传承。一位小学老师在自己所带的班级开展“家风”小调查,结果70%的孩子回答有“家风”,30%的孩子表示没有或不知何为“家风”。这个老师发现回答没有或者不知道“家风”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与人交往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可见“家风”在塑造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传承的方法有多种,一是在耳濡目染中带动。良好“家风”的塑造首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有句谚语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梁骨长大的。”这就是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习惯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二是在家长陪读经典中感悟。“问题孩子”背后,往往都有“问题父母”。现在许多孩子身上反映出不少家庭教育问题,令人深思。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风气,促进“家风”建设。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可提供一些乡规民约等经典文化书目,像落实“扶贫”政策一样,免费发放到每一位在读的中小学生手中。四是在一定规模的社区,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可以设立家长学校。让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在家长学校接受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课程以及“家风”教育。
三、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家风”本该是一个人人熟悉、相对简单的话题,但在央视记者采访时,很多人感到难以回答,这反映出了传统和现代未能有效对接的问题。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一是,每个家庭的家长都要自觉地思考自己的家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建设现代“家风”,让传统美德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比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二是,传统文化的根在百姓心里,如何把它积淀下来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再由社会回到家庭,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关键。今天的“家风”建设,应该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点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创新与个性。三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等典籍中的有益成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独善其身的“私民”。
四、在典型家庭经验展现中见效。总结“家风”和家教典型,就是在总结中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正能量。深刻挖掘“家风”和家教的生动典型。通过“家风”家教典型经验的弘扬,进而培育起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情感。按儒家的孝道理论讲,在家能够孝亲悌长,在社会上犯上作乱者必然鲜矣,这必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考虑设立模范“家风”评比活动,对具有良好“家风”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充分发挥良好“家风”建设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
五、在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上着力。“家风”虽然属于道德文化范畴,但也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向善,与法治的作用不谋而合。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训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
优良的“家风”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观念自我约束,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犯罪动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让每一家的“家风”,汇成一股社会的清风,使我们的社会惠风和畅,使我们的国家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