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徽墨之都——安徽黄山歙县古城里,老胡开文墨厂每天都回响着持续又规律的捶墨声。即便到了年关,厂里忙碌依旧。
徽墨因徽州而得名,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有着“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从考古记载看,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代。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日前走进徽墨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探访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老胡开文墨厂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徽墨工厂,该厂始终坚持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徽墨。61岁的老厂长、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介绍:“从爷爷开始,家里就一直从事徽墨生意。儿子大学毕业后又从我这接过徽墨传承的接力棒。这种接力将在我的家族里一直延续下去。”
40多年前,周美洪从父亲手中接过徽墨制作手艺,繁杂的制墨工序早已深深烙在了心里。他向记者介绍道,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过炼烟、和制、烘蒸等11道工序后,才能成型。“一块好墨,色泽黑润且入纸不晕,并具有防蛀等特点。”
周美洪介绍,如今,随着人们对非遗相关产品日益青睐,黄山旅游业的发展,徽墨市场近几年有回暖迹象,特别是海外市场越来越好。“仅2017年,我们厂的徽墨海外销售额就达80万美元,主要出口日本等亚洲国家。”
爱研究的周美洪,研制出了成套的“集锦墨”,这套墨继承了明清传统,并将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尤其是后来他开发研制超细油烟松烟墨,受到了众多藏墨家的喜爱。
为了让徽墨技艺传承后继有人,从1995年起,周美洪便把徽墨制作的工艺记录收集在册,如今有关制墨配方的资料摆满了他的柜子。同时,周美洪还成立了中国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亲自教授学员,目前已有数百名学员学成。
徽墨如何更好地发展?周美洪认为,要借助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徽墨的制作,尤其是学生群体,以此增加徽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名度。上个月,就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2000多名中学生前来体验制墨,反响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