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促进乡村快速振兴。”全国人大代表、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陆銮眉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完善基层乡村治理。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列入其中。相关文件要求,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
“新乡贤文化”是今年两会的热词。哪些人称得上新乡贤?陆銮眉认为,新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多指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具有一定影响力,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与历史上的“乡贤”相比,新乡贤承载了更多新时代的价值,新乡贤将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焕发出全新的新活力。
“建设新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广大乡村科学发展。”陆銮眉介绍说,目前全国各地新乡贤文化建设迅速推进,成效显著,福建的新乡贤尤其突出,包括全国道德模范、各条战线的先进工作者、科学家和海内外杰出人士,这些新时代乡贤代表,为家乡建设各尽所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乡贤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
由于各地新乡贤文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陆銮眉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在进行新乡贤文化建设时,存在重视“富乡贤”忽视“文乡贤”与“德乡贤”的现象,一些地方干部观念还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回归经济”层面,对新乡贤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新乡贤文化的发展缺乏核心载体,有的地方将新乡贤文化依附于碎片化的“祠堂文化”“庙堂文化”,有的地方以老人会等松散民间组织为传播新乡贤文化,缺乏层次更高、更加专业的乡贤文化组织。
为此,陆銮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搭建乡贤回归平台,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成立新乡贤组织,建立新乡贤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新乡贤文化工作。在具体实施新乡贤文化工作中,她建议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工商界人士和退休知识分子返回乡村参与建设,支持在城市工作的退居二线干部或退休干部回乡担任村支书,为乡村发展贡献余热,设立乡贤文化试点村,积极争取新乡贤支持和反哺家乡,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
陆銮眉注意到,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应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她建议,设立公益基金,探索建立“村两委+乡贤会”的乡村治理模式,邀请新乡贤列席镇党代会、人代会等重大会议,拓宽乡贤参政议政渠道;同时,开展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乡贤名士生平事迹进行正能量的发掘抢救和整理研究,传承历代先贤的精神内核,在现有庙堂、祠堂的基础上,增设“文化礼堂”, 开展“乡贤精神进礼堂、乡贤爱乡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抢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开展“乡贤”评选活动,对作出贡献的乡贤团体和个人给予褒奖,构建起引领乡贤文化发展的新型文化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