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三度重走丝路 三度任丝路文化传播使者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5-14 08:24:49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核心提示:以近八旬高龄三度重走丝绸之路,探访漫漫丝路古道沿线节点与遗存——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近日以坚韧毅力,参与陕西等七省卫视和丝路卫视联盟组织的“丝路品牌万里行”,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第三次16国的探访。
  以近八旬高龄三度重走丝绸之路,探访漫漫丝路古道沿线节点与遗存——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近日以坚韧毅力,参与陕西等七省卫视和丝路卫视联盟组织的“丝路品牌万里行”,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第三次16国的探访。三次丝路万里行,行程共达4万公里,跑了沿线30余国、60余城。

  半个世纪以来,肖云儒研究西部文化、考察丝路风情,在多次探访丝路国内段各个地域之后,近几年又将丝路国外段作为考察对象。他笔耕不辍,把对丝绸之路的文化思考和沿途见闻用文字展现给世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与丝路文化传播的勤奋使者。以下是肖云儒先生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肖老师您好!一位年近八旬的学者三度重走丝路的壮举,这在中外学者中实属罕见,您是靠着何种毅力与信念,完成三次丝路万里行的?

  肖云儒: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丝路的一种责任。这么重要的一条影响世界的路,作为有幸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不去了解它,研究它,反映它,是失职,是遗憾。丝绸之路对于古代、近代、当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意义,我们是逐步认知的,但是对丝路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远远不到位,从文艺角度的反映更是如此。目前,“丝路经济”已经迈开了大步,但“丝路文化”步子则稍显迟缓。我们翻译、引进的丝路文化作品,与输出的文化作品数量相差甚远,这是我们在丝路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个原因,我研究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已有三十余年,三十年前就撰著过《中国西部文化论》,获得了中国图书奖,还主编出版过六卷本的“丝路文论丛书”,最近曲江出版集团已经重版,很快面世。中国西部其实就是丝路的中国段,行走、体验、研究丝路,是我大半生事业和学术生涯自然的延伸。

  第三个原因,“丝路万里行”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暮年的人生与事业有了迸发生机的机遇。我是南方人,来西部工作了一辈子,我的生命中需要补充丝路的钙质与血性。研究丝路是我的文化责任,我的事业延伸,更是我生命的内在需求,三者合一,构成了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我想做的事情与国家民族需要我做的事情高度融合,有幸身处其中,非常幸福,有一种生命的实现感,这与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成就感是一致的。在民族责任与个人追求共同实现的过程中,生命会迸发出想象不到的潜力。

  三次丝路行行色匆匆,虽然浮光掠影,但每到一处,看到、听到的东西会激活自己对丝路的全部知识积累,引发巨大的精神共鸣。今年10月中旬,当我们的车队历尽艰险,穿越亚欧17国来到此行目的地布达佩斯,有一种感慨和感动涌上我心头。世界上有些路非常遥远,非常漫长,但从来没有走不到的遥远,没有走不完的漫长。只要同心协力坚持向前走,遥远就不远,漫长就不长,目的地就一定能达到。这三年,我写了上百篇文章,出了三本写丝路的书,十几家报刊和更多网媒转载,阅读、点击量近千万人次,你看丝路在中国的共鸣度该有多大。

  记者:第三次重走丝路,经历与感受自然更加丰富。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丝路之旅有哪些令人兴奋的新鲜事?丝路沿线各国对中国和“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实践又有哪些新变化?

  肖云儒:最深的感受是,各国、各地、各方对待“一带一路”的认知都有了科学的深化,“一带一路”在各国政府、商界与民间逐渐落地生根,共建共享正在走向成熟。可以说是“三心”: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热心,百姓很关心。

  政府很上心——中国政府和沿线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都非常上心。丝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国务秘书、部长、省长在官邸和论坛现场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可以感受到各国政府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对“一带一路”的期望值很高,各国也在政策上开了许多绿灯,做了许多实务。

  企业很热心——三年前,丝路沿线中外共建的项目大都由我们的央企与国企承担,这回情况有了变化,令人惊喜的是,民营企业甚至中小微企业,热心涌入丝路经济带,大展拳脚。我们这次在丝路各国举办活动,几乎都是中国在各国的民间商会来组织承办的。比如,布达佩斯的入城式和文化经济论坛规模之大、组织之周密,就充分显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实力与执行能力。在罗马尼亚,一位我的四川老乡,发现欧洲各国的共享单车发展前景很好,便落户当地建厂,生产、推广来自中国的共享单车。

  老百姓很关心——丝路援建企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真金实银。丝路沿线各国的中国企业,最开始是热衷于开拓新空间,现在则扎下根来,在内部管理方面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逐步趋于成熟、稳定。中国企业薪水高、待遇好、有吸引力,当地老百姓愿意到中国企业工作。

  记者:丝路是文化纽带,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在您这三次丝路之旅中,这方面遇到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人或事?

  肖云儒:我回忆一些有趣的经历。这次车队在经过塞尔维亚、马其顿边境地区一个村庄休息时,一位开小店的山村老人乔瓦尼,见我们蹲在路边吃方便面,便热心地给我们烧开水,送来自酿的葡萄酒。他说,他知道中国修建了一条匈牙利通过塞尔维亚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贯通中东欧南北的快线铁路,他说这条铁路经过马其顿,但是到不了他们这个山村,他希望中国能修建一些支线,让他们加快发展。当地乡村百姓也如此关切“一带一路”,知道它能给自己带来富裕的希望。

  罗马尼亚胡内多拉省省长是一位中国通,他办公室里专门设了个“中国角”,摆着中国工艺品和书画作品,还有中国土特产“陕西八大怪”。他在讲话中详尽地推介本省的旅游资源,亲切地将罗马尼亚中国商会副会长、宝鸡人赵琦称为自己的孩子,“我有两个孩子,而赵是第三个孩子”。

  上一次走丝路时,我们在伊朗的翻译何飞(中国名)先生,在我们回国后,也来到中国上海发展。两年来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组织伊朗乐队参加陕西卫视的丝路春晚和陕西电视台春晚,担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伊朗的形象大使,成为丝路文化交流的明星人物。

  我感到,丝路经济带现在已经由最初筚路蓝缕地激情开道,发展、提升为各国牵手深耕、科学共建这样一种新的态势。这种“新常态”,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带一路”最为坚实的成果。

  记者:在追寻丝路的过程中,您作为中国的文化学者,如何向丝路沿线各国人民传递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传递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中国精神?

  肖云儒: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者、作者、行者。一位学者,一路上既要有见有闻,更要有思有想。而所思所想又力求通过生动的见闻实例,来进行有温度的、新鲜的,又是极简主义的表达,每次得有一两个亮点,使现场听得有兴趣,大家能够心领神会。像上两次一样,这次也打算将沿途的文章集腋成裘,出版成书,给社会留下长久的文字成果。

  我是一位作者、一位讲述者。一路上尽量完成好万里行团安排的十几次媒体采访,力争准确解读丝路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还承担了在每个国家论坛上的专题发言,发言时间虽然不长,但都要力争有地域的针对性,要对现场听众有所启示。每到一国,我在推介西安时都倾注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比如推介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历史文化地位,西安拥有中国仅有的多个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丝路遗址、西安鼓乐。我在很多国家谈中国,谈陕西,大家都知道长安、秦兵马俑和丝路,这验证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毕竟文化自信需要外界的、国际舆论的确认。可以说,我们走丝路的过程,也是在世界格局中回望自身的过程。如今,外国人很羡慕中国,觉得中国在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社会公共设施及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就,而经济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在丝路上,中国商会在沿路崛起,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商人、中国民营中小微企业家的身影。

  经过三次重走丝路,我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的新实践,产生无数的新人物、新故事、新的精神状态,能给文学艺术创作带来取之不竭的素材。我们通过丝路这个窗口,更可以接触到另一种坐标上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状态。比如我们陕西文学作者可以创作在异国他乡的陕西商人、华人、东干族人的生活。有一次,我在保加利亚开会时遇到的汉学家玛丽安娜,竟然是陕西媳妇,一开口就对我说不很熟练的陕西话。她丈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富平人。她主要从事中国、保加利亚文化的传播交流。这样在丝路各国文化交汇中生活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描写。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信息亮点,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基站。我相信这些新生活的素材,将会在丝路沿线开拓出崭新的、有活力、有潜力的市场,我期待陕西文学摒弃赶时髦的心态,深度体验开掘,使自己的创作走向丝路、走向世界。
 

本文标题: 肖云儒:三度重走丝路 三度任丝路文化传播使者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zhusixiang/show-8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项目策划
项目方案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