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特别强调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就目前正在进行的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工作,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
记者:请您谈谈考古和文物保护对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立方: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刚讲过“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为新区建设植入文化基因。这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担当,也是将新区打造成具有丰厚气质底蕴、独特人文精神的文化新城、示范之城、千年之城的必然要求。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处理好新区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作为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为新区建设增光添彩。本着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原则,创新保护措施和展示形式,让历史文化遗存成为雄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展现本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价值。
联合考古队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当地民众主动提供线索,帮助队员开展工作,我们很受感动。我们深感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有着强大的纽带作用。未来的雄安将会是创新的雄安,也将会是延续文化血脉的雄安。
记者:雄安新区的文物遗存状况如何?在新区成立之前已经完成了哪些考古工作?
张立方:雄安新区三县境内历史文化脉络久远清晰,可以上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容城北庄遗址、上坡遗址、午方遗址等遗址都有重要文物出土。大约2000多年前这里是燕南赵北标志性地区,存有燕南长城、南阳遗址等重要历史遗产。大约1000年前,古雄安地区是宋辽分界区域,雄州、安州等地的城防、边关地道及塘泺系统,是我国历史上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近一百年以来这个地区又以光荣革命传统闻名于世,敌后抗战雁翎队的事迹家喻户晓。
据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该地区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5处(含任丘三个乡镇、高阳一个乡)。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容城县南阳遗址、雄县宋辽边关地道、任丘三各庄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6年)登记可移动文物824件,其中珍贵文物38件。
记者: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整体进度规划是什么样的?
张立方:当前,雄安新区起步区、中期发展区考古调查已经完成,调查报告也于9月初编制完成,并请相关专家审查修订通过。目前,联合考古队正在对南阳遗址进行小规模小面积的试掘,计划年内完成500平方米范围的试掘。此外,联合考古队对起步区、中期发展区以外的雄安新区全境的考古调查也在进行中。之后还将开展环境考古,编制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沟通对接;配合新区建设进度,开展相关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研究实施重点文物遗存保护展示提升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