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非凡。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陈列场所和传播载体,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集中涌现。根据国家文物局文博数据统计,从2011年底到2016年底,我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从456家增长至1297家,总数占比从13.35%增长至26.65%.从2015年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到2017年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非国有博物馆的优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鼓励。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和规模加速增长,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
非国有博物馆相比于国有博物馆,拥有更灵活的市场机制、更多元的参与主体和更贴近生活的收藏内容。然而,当前非国有博物馆重建设轻运营者不在少数,缺少持续运营的精力和恒心,更缺少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参与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战略思维和高度。非国有博物馆的特性和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充分的活化利用,部分呈现出不温不火的状态,亟待有运营经验和战略思维的主体参与引导和助力发展。积极思考和探索活化非国有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个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面参与非国有博物馆活化和文化建设,以创新思维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部门应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面参与非国有博物馆文化建设。在合法合规、盈利复用于文化建设的前提下,在资源、税收、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树立参与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的企业标杆,予以宣传和表彰,使企业在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获益,激发更多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动力。鼓励企业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非国有博物馆活化发展,带入创新思维,尝试研发文创产品、衍生文创服务、文化IP授权、经营和活动场地租赁、展览活动商业赞助、志愿活动组织、基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教育、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培训等,提升非国有博物馆自身造血能力,减少对资金扶持的依赖。
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非国有博物馆“进民心”,打破大众生活和文化遗产之间的界限。将非国有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相关信息,以生动且互动性强的形式植入大众日常的线上应用中,提供线上流量入口,为大众推送展览和活动信息,发起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招募,吸引民众关注,激发大众兴趣。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文化遗产呈现于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提供更多沉浸式文化体验,线下与线上虚实互补。
最后,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并行。非国有博物馆应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的先驱者,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元素,研发文创产品、文化影视及动漫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向沿线国家输出;利用非国有博物馆资源和企业资源,积极与沿线国家博物馆联展、换展、借展;延展非国有博物馆相关产业链,联合开发文博旅游等。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应遵循国家政策的指导方向,以创新思维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进一步为国有博物馆活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走进民心,走出国门,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