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针对文献类文物,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古文物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镇基地顾问,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鉴定专家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文献类文物应该引起重视和保护的话题。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文献类文物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物,该如何定义它呢?盛老师给讲解一下。
盛老师:主持人好。说到文物,旧为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物,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而《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则更为全面具体,它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包括了五大类:(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时代与时俱进,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对保护文物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其中对文物的范畴又有了进一步的总结: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同时还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到国家的保护。”
在《文物保护法》上述规定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我们认为,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文物一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的价值。具体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物。
第二,文物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不具备这一点,也不宜作为文物保护。
第三,国家保护的文物具有广泛性,应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实物。各个方面的文物之间具有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保护各个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价值不受损害。
至此,我们可以对什么是文物作出回答。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主持人:盛老师总结的很全面。关于文物,盛老师认为它的特性以及它固有的类别包括哪些方面呢?
盛:关于文物,它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构成了文物特性的表现形式。
说到文物的类别:凡是文物都是历史遗存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又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物,特定为“革命文物”。因此,我国在习惯上将文物分为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两大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法》的规定,文物可分文物保护单位和庋藏文物两大体系。根据文物价值的大小,又有等级之分。我国现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三级。庋藏的文物一般分三级,一级藏品为特藏,二、三级藏品为次于一级藏品的基本藏品。在这些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藏品外,还有其它的古迹、文化遗存,以及散存文物。
主持人:感谢盛老师。以上我们了解了关于文物的概念及特性。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文献类文物。盛老师给大家讲解下什么是文献和文献类文物?
盛老师: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具体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其中,文献的基本要素分别为: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而文献类文物,则指的是文物级别的文献类知识,它是尚存的且珍贵的文物类记录。诸如我们认识的古籍文献可以说是文献类的文物代表。
主持人:关于文献,它的基本类型以及特点有哪些呢?
盛:关于文献的基本类型以及它的特点从大的区别来说分为媒体形式和出版形式。从文献的媒体形式划分,大致的将文献可分为以十种类型,分别为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档案和电子文献。
关于这十种文献的特点:
1.图书
图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交流感情、获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至钜。图书具有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一般给人们以系统、完整、连续的知识和信息。
2.期刊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 刊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 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 有独立的办刊方针。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数量大、信息内容新等特点,是很重要的信息源。
3.报纸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现代报纸每日出版一次,称为日刊;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称为周刊。报纸的特点是报道及时,受众面广,具有群众性和通俗性。
4.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可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种。
(1 )会前文献包括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书、会议日程表、预印本和会前论文摘要等。
(2)会议期间的会议文献有开幕词、讲话或报告、讨论记录、会议决议和闭幕词等。
(3)会后文献有会议录、汇编、论文集、报告、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议专刊等。其中,会议记录是会后将论文、报告及讨论记录整理汇编而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会议文献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并且能较全面、迅速地反映某一技术领域或学科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
5.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是指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的报告,又称研究报告、报告文献。它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科技文献中的一大门类。每份报告自成一册,通常载有主持单位、报告撰写者、密级、报告号、研究项目号和合同号等。按内容可分为报告书、论文、通报、札记、技术译文、备忘录、特种出版物。科技报告具有单独成册、出版日期不定、内容专深、报道迅速、多为保密、控制发行等特点。
6.标准文献
狭义的标准文献指按规定程序制定,经公认权威机构或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广义的标准文献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定性和法律性的文献。
7.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是指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广义的专利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专利有关的一切资料;狭义的专利文献仅指各国(地区)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或发明说明书。它具有详尽、新颖、实用和报道及时等特点。
8.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学士论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和毕业资格所需要撰写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研究课题有一定自己的独立见解。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学位论文内容较为系统,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阐述详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造性。
9.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是指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物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这些材料是科研工作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文献。技术档案一般为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有些有密级限制,因此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工具中极少引用。
10.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又称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的主要媒体形态有:软磁盘、只读光盘(CD-ROM )、交互式光盘(CD-I )、照片光盘(PHOTO-CD)、集成电路卡(ICCARD)等。它具有存储量大,体积小,便于检索、保管和共享等特点。
文献的第二大区分形式就是按出版形式划分。
文献按出版形式可划分为: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专利文献、 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资科技文献中反映比较明显,社科文献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主持人:盛老师认为应该如何做好文献保护?
盛:文献的使用意义一方面是知识老化加快,文献使用寿命缩短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说明了利用文献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利用文献带来一定难度,要求人们掌握利用文献的方法,准确获悉新文献。
文献保护是为使馆藏文献免遭自然的和人为的损毁,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书刊损坏后要及时进行修补,装订线断了应立即重新装订,封面脱落的应修补增添副页,加盖封面等。引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做好文献保护至关重要。
主持人:前面提到了“古籍文献”,盛老师认为古籍文献对我国历史文化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盛: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中国)中,中国是唯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且文字没有间断的国家。古籍文献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古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极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诚然,文献类文物应该引起重视和保护,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的和应尽的责任。
主持人:盛老师认为应当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文献类文物?
盛:文献类文物,诸如古籍文献。其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极其重要的,其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见证,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利用好古籍文献,就要认识到古代典籍在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刻性、包容性和先进性。将珍贵而稀见的古籍文献影印出版,使其化身千百,方便海内外专家学者查阅、利用、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基础的工作。一些流散于海外的文献,也在以影印的方式回归,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文献资料。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既是保护珍贵古籍的有效方法,也是研究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主持人:盛老师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