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中国为加强博物馆建设,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决定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经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进行评估,确定排在前八名的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位于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的河南博物院位列其中。随着纪录片《国家宝藏》的热播,河南博物院也迎来了参观热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文博热”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回归。
马萧林说:“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了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文物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博物馆又是我们存放文物的一个宝库。文物工作者这些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比以前更强了。尤其是08年以来国家实行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迎来了参观热潮。也为公众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关注。马萧林委员认为,相对于表达方式,如何将故事讲的更充分,如何让公众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物,从而喜欢上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而藏品众多的河南博物院,怎么做才能使这些藏品能够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引发公众对博物馆持续关注,将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播到更广的区域?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随着《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博节目的热播,河南博物院的参观人数有了大幅增加。我们也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文物内涵的挖掘,使文物自身的信息和文物背后的信息能更多的呈现给观众。第二,要做好我们的陈列展览。不能像以前一样仅仅是将展品放在那里,而是要在展览的方式上,信息的传播上做得更好。另外,要在宣传教育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展览配套的相关宣教活动,专家的讲座活动。第四,在文物创意产品方面,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的力度。使文物元素可以在文化创意产品上体现出来。要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多家博物馆馆长曾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博物馆文化已经成为年轻文化的一部分,30岁以下的参观人群比重达到七成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说,为了更好的吸引年轻观众,河南博物院携手郑州大学创建了“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课堂”。基地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了文物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因为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活化文物资源,创新文物表达。
马萧林说:“我们在社会教育方面和很多大中小学开展合作。同时,我们还邀请了考古文博方面的教授到河南博物院来,培训河南博物院的职工,让我们职工接受这种比较系统的考古的文物的知识,对于一个博物馆人来说,你必须要了解最基本的博物馆的知识。”
博物馆作为社会重要的文化设施,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开启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互动大门,对未来中国博物馆发展愈显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加强和世界各国博物馆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文明互鉴的最好表达。
马萧林讲话说:“我们的展览既有向外推出的展览,也有引进的展览。2017年11月,我们组织了一个音乐文物展,推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乐器博物馆,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2017年12月,我们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引进了一个埃及文物展。一经展出,好评不断。让观众在认识埃及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和我们的华夏文明结合在一起做一个对比。这是文明互鉴最好的表达方式。”
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成为服务人民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