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二)
    宋元明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二)
    • 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明代玉器在工艺上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 宋元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一)
    宋元明清玉雕带钩的发展(一)
    • 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支独特的文化,具有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文明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文化分支,是中国几千年悠久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 近百件唐代文物展现古丝绸之路文交融
    近百件唐代文物展现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 近百件唐代文物“穿越时空”13日在天津展出,充分展示古代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力量。
  • 实证中华5000年文的良渚古城引全球关注
    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良渚古城引全球关注
    • “我来过良渚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我和许多人都讲过,有时间应该去中国、去良渚看看。”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 古建照:在传承中保护 在保护中创新
    古建照明:在传承中保护 在保护中创新
    • 古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朝代的历史,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和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和旅游场所,其夜间的景观价值和商业价值日…
  • 华夏文中玉文化的发展历史
    华夏文明中玉文化的发展历史
    •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
  • 文化与文丨文化是存异,文是趋同
    文化与文明丨文化是存异,文明是趋同
    • 文化与文明到底有什么区别,我想起易中天说过一句话:“文明求同,文化存异。也就是说,文化,还得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文明,则必须属于全人类,也只能属于全人类。”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
  • 清竹雕的鉴定方法
    明清竹雕的鉴定方法
    •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 汉字证:中国建筑4000年一气呵成
    汉字证明:中国建筑4000年一气呵成
    • 凡是与建筑或居住相关的汉字,大多带有宝盖头或木字旁,因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的,日用之道都隐含于文字的结构中。《康熙字典》中「木」部字有400多个与建筑相关,因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以…
  • 国际考古专家: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史的实证
    国际考古专家: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
    • 13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良渚举行。研讨会上,多位国际考古大咖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在人类…
  • 故宫年将开放南大库 展示清家具
    故宫明年将开放南大库 展示明清家具
    •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在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之单士元专题展览开幕式上透露,明年,故宫南城墙下的库房——南大库将作为明清家具展厅对外开放。
  • 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无形的文隔阂(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无形的文明隔阂(二)
    • 孙中山先生把《大学》所标榜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传统的“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 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无形的文隔阂(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无形的文明隔阂(一)
    • 人类的文明,源于共同的人性。人类文明是有共通性的。绝对陌生且不相容的话语符号系统,是不可能跨文化传播的,更不可能被认同。有了共性认识基础,即有了比较、鉴别标准。由此,不同文化的…
  • 四川“江口沉银”新一年考古发掘于年1月启动
    四川“江口沉银”新一年考古发掘于明年1月启动
    •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考古志愿者和实习生的公告,这表明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新一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即将展开。
  • 市博物馆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
    昆明市博物馆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
    •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昆明城市文化内涵,加快文化昆明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利用文物资…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最新入驻企业
 
标签云换一批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