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 相信大家对大年初二习俗都不陌生了,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其实,除此之外,大年初二习俗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
  • 团圆除夕夜,你真的了解它吗?
    团圆除夕夜,你真的了解它吗?
    • 除夕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守岁,这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
  • 二十九蒸馒头,你知道过年为什么一定要蒸馒头吗?
    二十九蒸馒头,你知道过年为什么一定要蒸馒头吗?
    •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中国有句俗话:不蒸包子,要争气!过年蒸包子,也有争气的含义,另外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
  •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
    • 沧浪亭,在苏州之南。其得名,源自宋苏舜钦笔下的《沧浪亭记》,更因欧阳修所作诗篇《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只此一句,天下皆知沧浪亭。
  • 春节习俗看这里: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花
    春节习俗看这里: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花
    •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 剪纸艺术的“骤变”
    剪纸艺术的“骤变”
    • 1934年,上海美术界权威刊物《万象》第三期刊登了5幅民间剪纸作品,这是民间剪纸开始被美术界所重视,是最早发表在刊物封面上的例证。
  • 传统民间文化不应再有“百鸟朝凤”式的悲哀
    传统民间文化不应再有“百鸟朝凤”式的悲哀
    • 一则题为“让人记着唢呐,倒贴钱也要做”的新闻近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演奏传统民间吹打乐的安徽灵璧周家吹打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七代,历经沧桑。但当前“经典曲目失传…
  • 这辈子就离不开曲艺
    这辈子就离不开曲艺
    • 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在长时间热烈掌声中,姜昆连任中国曲协新一届主席。
  • 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定义·特征·种类·价值
    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定义·特征·种类·价值
    • 曲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又传统深厚的表演艺术,不仅自身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功能,而且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极为特殊的文化作用。然而,曲艺在当今的知识身份与文化地位,却很不让人乐观。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看徐悲鸿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看徐悲鸿
    • 沿着展厅内的观展路线指示标移步前行,聚光灯将观者的视线和思维紧紧锁定在一幅幅画作之上。如果驻足的时间足够长,你可能听到来自《愚公移山》中撼天动地的劳作号子,听到《田横五百士》人…
  • 刻字艺术文化需“传、帮、带”
    刻字艺术文化需“传、帮、带”
    •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代刻字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自己风格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刻字作品雷同、可读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刻…
  • 传统书法之“母本”:大篆
    传统书法之“母本”:大篆
    • “母本”原指不同植株之间异花传粉的原生植株,后由此延伸出某类事物起源的内涵。《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和“母”没有明显区别,两者都指“道”这一“母本”…
  •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
    •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书画界出现了一种“贪大求长”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书画家的作品尺幅越搞越大,只要一下笔,动辄四尺、六尺、八尺整纸,有的书画家似嫌不过瘾,乃至出现了丈二匹、丈八匹甚…
  • 民间文化遗产一定要和现实生活融合
    民间文化遗产一定要和现实生活融合
    • 民间文化遗产是指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保存至今的“草根”文化遗产。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流传不下来,不能成为“遗产”;
  • 让古老的七夕节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让古老的七夕节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神奇灵秀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浓郁豪迈的民族风情。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最新入驻企业
 
标签云换一批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